首页 | 图库 | 风格 用户名: 密  码:  
位置:首页-最新动态-正文

杨豹从艺60周年美术作品文献展在九江美术馆举行

编者:木力  日期:2020/12/6

   九江摄影网讯木力)12月5日上午,由九江美术馆、九江画院主办的“情铸匡庐•翰墨六十年——杨豹中国画作品展”在九江美术馆举行。江西省政府办公厅一级巡视员宋迪维,江西省政府办公厅文史处处长周美琪,江西省文史馆馆员、著名美术评论家王新伟,江西画院院长、江西省美术馆馆长、著名画家雷子人,九江市政府副市长彭敏,九江学院党委书记赵伟,九江市政协原副主席魏改生、黄大明,九江市文广新旅局党委书记、局长徐卿,九江市文联党组书记陆建珠、主席陈保平,九江广播电视台台长张雷,江西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九江日报社副总编宋小勇,九江美术馆馆长、九江画院院长胡毅,江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九江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曹端阳等150余名嘉宾、美术家、美术爱好者参加了开幕式或参观展览。

杨豹中国画作品展开幕式

九江市政府副市长彭敏宣布展览开幕

 江西省文史馆馆员、著名美术评论家王新伟致辞

九江市文广新旅局党委书记、局长徐卿致辞

著名画家徐东林致辞

杨豹在展览开幕式上致谢

杨豹在开幕式上向九江美术馆赠送作品

出席开幕式的嘉宾

九江美术馆馆长、九江画院院长胡毅主持开幕式

   杨豹1939年9月出生于江西万载,1960年江西师范学院艺术系美术专业毕业分配到庐山从事美术教育和文化宣传工作。1985年创办庐山画院。画院从1985年2月成立至他1999年12月退休,成功走出了一条创业之路,也为庐山留下了135幅著名画家的作品,成为庐山博物馆珍藏品传世。

   杨豹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西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江西省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江西画院特聘画家、九江画院艺术顾问。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美展并获奖。本次展出的百余幅佳作,清逸明丽、雅腴灵秀,独树一帜。虽都取匡庐一隅,无不给人宽广深远之美。

宋迪维、陆建珠、徐卿等参观展览

赵伟等参观展览

杨豹在画展中介绍创作经过

参观展览的人们

杨豹中国画作品展在九江美术馆举行

宋小勇  齐美建  桂良尉  摄影)

杨豹近照


生活·艺术·心源


   杨豹,号庐山一豹,石松斋主。祖籍江西樟树,1960 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艺术系美术专业,现为江西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万载书画院名誉院长。原民盟庐山支部主委、江西省政协委员。1985 年创办庐山画院任院长,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美展并获奖。《松云图》《气吞云梦》分别获香港《文汇报》举办的当代中国画名家展和东南亚国际现代名家水墨画展金奖。《忆井冈》选入毛主席纪念堂珍藏书画集——《东方红》,《庐山揽胜》入选河北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中华墨粹》,《纵横庐山一支笔》编入大型纪实文集《民族的脊梁》。《气吞云梦》入展“全国中国画百家精品展”并入编百家作品集。中央电视台两次播映专题片《只缘身在此山中》《潇洒画庐山》。江西电视台“人杰地灵”专题播映《杨豹与庐山》、曾两次参与中央电视台摄制的大型专题片《话说长江》《再说长江》。举办个人画展十余次,作品在美国、丹麦、荷兰、德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台湾等地举办个人画展与联展,并参加讲学活动。出版《中国庐山》《国画家——杨豹》《当代中国山水画名家——杨豹作品集》《当代书画名家作品合集》等二十余部画集。杨豹名字已被列入《中国当代国画家辞典》《中国当代国画家名人大辞典》和《东方之子》书画卷等二十余部大辞典。


附:杨豹作品选

《庐山之奇莫若云》       杨 豹

《动波翻墨》       杨 豹


《红韵》       杨 豹

《泼湿庐山几段云》       杨 豹

《泉声韵雨》       杨 豹

《山川浩气》       杨 豹

《山中卫士》       杨 豹

《伟峰晓生烟》       杨 豹

《险峰藏秀》       杨 豹

《纵览云飞》       杨 豹


杨豹与他的“庐山”山水画


王新伟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艺术比较活跃的时代,关于中国画的讨论与创作也显得格外活跃,中国画应如何走,传统与创新的矛盾,困惑着当时的中国画画家们。但是在这次困惑中,否定否定中,倒使江西一已故名不见经传的画家黄秋园脱颖而出,从而响誉全国,成为与齐白石、徐悲鸿齐名的画家,这不能不使人们从新思考传统,尊重传统,尊重传统的魅力与价值。中国画作为中国文化,具有几千年的传统,画家辈出,星河灿烂,其人文精神、言情言志、情景交融、茶酒辉映,自由自在,养生、息心。无不在绘画无意间完成。与其讨论,不如加强修养,潜心书斋。庐山画院的成立,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

   庐山画院的创立。与一画家不可分,那就是江西著名山水画家杨豹。豹者,猛兽也,野兽也,野者,颠狂的性情也。艺术创作,乃情绪不可控也。故中国画有写意大写意的形式。拨墨挥洒,酣畅淋漓,极尽表现,杨豹的画,乃豹画也。

   杨豹是性情中人,也是奇人。奇就奇在、在他五十余年绘画生涯里,总是在画庐山。从改革开放至今,一直笔耕不缀。岁月荏苒,杨豹渐渐老了,但是“老来更近律诗细”,“凌云健笔意纵横”。水墨运章,随手拈来,山水意境,跃然画中。在杨豹的生命中,也渐渐有了干余幅“庐山”山水画。

   所谓中国画,人物、花鸟、山水、以山水画为最,中国人历代都画山水,仿佛不画山水不能成大家,但历代都有自己的格调格局,如五代时有“北方山水”、“南方山水”,宋有“三家山水”,至清,则山水画以山名命名而形成山水画派,从而使画家与作品更加名声显赫,如黄山画派、虞山画派。江西人画山水干脆以省名命名为“江西画派”。要形成一个画派,除了非要耗尽你一生的心血献身于画外,还要集中一个方向一一某山与山水境界。中国画是一个非常重意境的艺术。杨豹者,已愈古稀之年,还是笔耕不辍,但其创庐山画院近四十年矣,观其画庐山山水千百余幅,风格境界独领风骚。如此醉心于一隅,观其年少得志,中年得势,风华正茂却处风华雪月之外,笔耕不辍,年覆一年,不知老之将止。剩下的便是数尺绢脂素,也就是如撰稿文化人的著作等身。

   庐山文化源远流长,它奠定了中国画的灵魂,也必然融入杨豹的庐山画派画风之中。“博综六经,尤好老庄”的东晋佛学大师慧远(公元334—416)说“夫神者何邪?精极而为灵者……神应无生,妙尽无名,感物而动,假数而行,感物而非物,故物化而不灭,假数而非数,故数尽而不穷……火之传于薪,犹神之传于形,火之传于异形,犹神之传于异形。前薪非后薪,则知指穷之术妙,前形非后形,则悟情数之感深”。庐山之画,重在写神,而杨豹之画庐山,正是杨豹的神韵之庐山。庐山之美,是历代哲学家及诗人赋给它的,故为文化之山。陶潜于庐山下赋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潜的诗境告诉了我们,闲情怡志,悠然自得是多么美丽的人生境界,只有忘记了名利,才能进入艺术的最高境界。这就是庐山文化历史带给我们的至理铭言。杨豹的山水画深得其神。

   但是绘画不像诗,诗言志,可以明以抒发,而画是隐喻的,“夫象山以尽意,得意则象忘”。象是境界,故有经久的韵味,也就是意,得意必然忘象。这是中国画的精髓。六朝山水美学家宗炳曾画庐山,年代久远失传而未见其象,现存最早画庐山的荆浩《匡庐图》倒神妙绝伦。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力作。“凡画山水,意在笔先”可见《匡庐图》追求的境界。“峰峦冈岭,林层路径,飞瀑流泉”,“上突巍峰,下瞰穷谷,结构森严”,真是“天地山水之无限,宇宙造化之壮观”。

   荆浩是个有学问的人,他提出画山水的六要:即“气、韵、思、景、笔、墨。”他认为对山水的把握,重要的心,只有这样,才能取象不惑。这是以形写神向山水画要求的发展。

   自荆浩画庐山以来,随着文化的发展,中国画山水之格体即风格,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些发展促使中国山水风格的发展。要理解杨豹庐山山水画风格的形成,就必须了解中国画山水风格的形成。与荆浩同时或曰稍晚于荆浩的董源,他画山水便有了与荆浩很大的不同,显得更多的文化人的情调,“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真。岚色郁苍,枝干劲挺,或有生意。溪桥渔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也”。这种充满现实生活的意趣,就大不同于荆浩超尘脱俗、孤傲寂静之美感。

   北宋米芾画山水就更不一样了,米芾集书法家、诗人与画家于一体,画得更加潇洒与飘逸,完全的文人山水,千里江山,一挥而就,犹如诗词家即席吟唱,何等酣畅淋漓,故称心画。徐悲鸿说米芾,米友仁是印象主义者,我看他更像后期印象主义者,一点一墨,都是心意。之后的虞山画派、黄山画派,无非就是各画各人的感受,并不形态同一。杨豹对此心领神会,画之境界不在明示,而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超然象外,得其环中。

   千古庐山,文化最雄厚,不仅艺术文化,它也是宗教圣地、理学圣地、教育圣地(白鹿洞书院)、咏叹诗词之圣地。上有山峰乱云飞渡,下有鄱阳湖波涛涌澹。想当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故有朱元璋于仙人洞被蜘蛛网救之传说。政治风云变幻诡异。就此一山,诗人云集,留下千古佳句,“飞流直下三千尺,凝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千古流传的景点如仙人洞、纵览云飞、三叠泉、乌龙潭、三宝树等等,处处皆可入画,处处皆有神异故事。

   庐山也是政治之山,政局变幻的山。蒋介石看中庐山是教育清静之地,在庐山东南五老峰下办军官训练团,抗战建国,1937年终于在此吹响了全面抗战的号角,“地无分南北,人无分男女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庐山,一面是抗战,一面又是美庐,热血男子,也有美人情怀。一代天娇毛泽东,对庐山也有特殊的兴趣,“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龙四百旋”,“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杨豹“庐山”山水画的成就,除了在绘画上笔耕不止之外,实得力于其对宗教、理学、文学、书法等文化之修养。

   庐山画院的创立,一方面是艺术功力的准备,二方面是文化修养的准备,庐山画院旨在云集画家画庐山。杨豹庐山一呼,醉心于画庐山,但是“创业艰难百战多”,除了自己有献身精神外,还要“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二十世纪的“庐山”山水画,自然不同于“黄山画派”与“虞山画派”,明末清初的文化,佛教禅宗对绘画山水的影响至深,以我观山,则我在,以心画山,则心在。石涛首举黄山,“搜尽其峰打草稿”,无不把我心与山水融为一体。天地万物神异的变化,蕴育着自然与心灵,从而凝结成绘画无穷韵致的境界。“万物归致为一”,万物是一致的,在心灵的作用下,山也就心化了。所谓黄山画派,便是心融于山,则心山也。黄山画派并不在于画风一律,而在于是否是心山,这是中国画派的特点。杨豹深谙中国画其中奥妙,国画艺术思维特征,很是重要。这是中西绘画区别症结所在,不可忽略。

   所谓“虞山画派”则源于华亭派大师董其昌,重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随手写出,自然山水传神矣。他倡导“画欲暗,不欲明”,重在表现“士气”,也就是绘画之精神所在。画家作画,不会是对景写生的室外(与黄山画派的区别),也不是室内的窗前,而是在暗淡的室内“摊烛作画”,这样就有深远的韵味,正如诗歌理论中追求的“镜中花,水中月”一样朦胧,这是直觉的审美,这样儒禅道于一体的宋明理学价值就悄悄地融于绘画之中。虞山画派的严谨与一丝不苟的绘画态度,在“四王”山水画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虞山画派的王时敏重在“百法齐备”,极力追求“士气”、“书卷气”,把文人画提升到一个极高级极深奥的境界一一境外之境。

   中国绘画史之楷模在前,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山水绘画风格的形成不在于追踪前人,而在时代使然。庐山画院宗旨的确定与杨豹庐山山水画的创作,既有历史源渊又有时代使然,杨豹就像石涛首登黄山那样搜尽其峰,但有自己时代的格调与格局。而杨豹画庐山也正是新旧交替而碰撞的时代。庐山历史文化,与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都融入了他的庐山山水画,一个风云激荡的时代。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不使杨豹心潮澎湃。看看杨豹的《无限风光在险峰》《借得水墨写匡庐》《千峰万壑写匡庐》《淡雅韵致》《匡庐彩云》等等集中画出了庐山山水的特点“变”,也就是变幻莫测。庐山就像社会政治,一切都是那么着摸不着,也看不透,真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杨豹的“庐山”山水画与石涛的黄山画不同,也与虞山派及江西派的山水笔墨风格不一样,既没有他们严谨皴擦点染,也不像传统的全景山水,而是像石涛那样局部表现,但杨豹又与石涛的区别则是以山峰而突现庐山之险,以乱云而突其庐山之变。以劲松而突出其挺拨劲坚,以飞雁飞翔而突其平稳,以瀑布流水突显示时代清流。泼墨行云,峰峦迭嶂,显得笔墨挥洒自如。泼墨到如此成熟的地步,全在笔墨功力与内在的文化修养。在此要提及的是明代著名画家沈周画庐山,其名作《庐山高图》,以诗人特有的诗歌中的“比兴”手法作画,此图画一人仰望高山之颠,寓为“高山仰止”。沈周把此图献给他敬仰的老师,为祝寿之作。把老师学术之高与人品之高表达得淋漓尽致,不能不说此图画庐山有别具一格,有很高的创新价值。作为画家的杨豹,当然不会重复沈周的故技。当然,绘画寓意、比兴等手法不可少,但重在暗喻,让观者去进一步阐释,绘画艺术重在鉴赏者的理解与联想。能引发观者的兴趣与联想,是画家最重要的魅力,这就是杨豹的庐山山水画新境界。新境界是新时代所赋予的。

   身处改革开放风云激荡时代的杨豹,一变虞山画派、江西画派注重画之皴擦点染的细腻,不是以静心而构筑心灵修养的山水画传统艺术,而是以动构筑山水庐山之变,显示出画家特有的潇洒、随意与自然天成,且又泼辣的风格。发挥其草书和泼墨艺术修养,形成自己的庐山山水画风格。其特色是山水黑白相间,静动辉映,集印象主义及后期印象主义于一体,既有色彩户外印象,又具深远的韵味。使中国画焕然一新。同时又发挥并光扬了中国画传统艺术之特点:书画一律,诗画一律;超然象外,得其环中。观杨豹庐山山水画,其画由变而动,变是庐山特点,也是杨豹庐山山水画之特点。由变而动,动则进是发展。既是山水庐山画的发展,也是艺术与时代的发展,更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这就是杨豹“庐山”山水画风格。

   庐山是画不尽的,尽管杨豹在独登高峰,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就在于后面有一批追随他的人。孔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士,耶苏有十二门徒 。我想,随着杨豹的“庐山”山水画展影响,一定会有诸多画家云集庐山。

   以杨豹之画“庐山”山水之变、之险、之劲挺、之平稳、之清流,以其运章、晕染及挥墨的潇洒,作品之多,余韵之深,就足以宣告“庐山画派”之形成。观杨豹的庐山山水画给我的艺术启示是:用一生的精力集中去画一座山,或一支梅、或一根竹、或一棵松,不断地去体验它,感受它,尽管它也许会使你感受扑索迷离,只要它是水中月,雾中花,镜中影,你就成功了。

          (作者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高等美育研究会理事、江西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








还没有任何评论!

点击次数:2951    
| 加入收藏1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友情连接 | 进入后台 |
赣ICP备16006949号 赣公网安备36040302000342号 Copyright © 2008-2022 九江市摄影家协会 版权所有 Version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