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是抗战史上的重要坐标——庐山见证国共谈判的历史性时刻,蒋介石于此发表抗战宣言;德安万家岭大捷是武汉会战中的一次重大胜利,新四军军长叶挺电贺:“万家岭大捷,挽洪都于垂危,作江汉之保障,并与平型关、台儿庄鼎足而三,盛名当垂不朽”。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九江市摄影家协会组织摄影家到老兵家中为他们记录珍贵影像,在拍摄的100位老兵中,有10位是参加过抗战的老兵。时隔4年,健在的5位抗战老兵仍在为我们守护着那段不可磨灭的记忆。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特举办“铭记·致敬九江抗战老兵”线上摄影展,回望烽火岁月,致敬民族脊梁。

卜文品:1920年7月出生,祖籍浙江东阳 1939年参军入伍,国民革命军铁道兵团3营12连战士(火车司机),1942年在湘桂铁路上开火车运输抗战物资。抗战胜利后脱离部队。1948年在杭州铁路部门做机车司机,杭州解放时参与运送解放军。1951年10月至1953年10月,作为上海机务段第一批火车司机,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军用物资运输工作,后转到地方工作。1962年,从江西上饶火车站调至江西省冶金厅南昌钢铁厂沙城管理站(住岭矿)工作,1976年1月离休,现居住在柴桑区双瑞路沙城锦苑小区。

李健平:1927年11月出生,濂溪区威家镇人 1937年冬天,随家人从九江逃难到重庆。1944年春天在重庆国立16中高中毕业,考入驻华美国第14航空队(即“飞虎队”)无线电训练班,在昆明美军总部下属无线电学校突击学习半年,毕业后赶往西安美军总部报到,任“飞虎队”无线电组的一名上尉发报员,监测太原、洛阳和开封等地的日军电台。1944年底调回昆明,配合空中侦察,监测缅甸、腾冲、宝山、芷江等地日军动向。收发、破译的电报对抗战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1947年8月,经战友介绍到吉林加入滇军抗战名将曾泽生第60军军部工作,在军部任人事课上尉课员。1948年10月17日第60军起义,改编为解放军第50军。1965年,回到家乡九江,后在原九江磷肥厂退休。

高凯初:1924年2月出生,彭泽县黄花镇人 1938 年跟父母避难景德镇,在浮梁中学读书。1944 年秋报考了泰和的国立中正大学语文系。1945 年春热血报国,参加了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瑞金三分校学习,准备在国内学习六个月后参加远征军。在校时的学生队与日寇短暂作战,并参加了浙江杭州日军投降期间的受降接收。1945 年抗战胜利后转到成都总校,毕业后分到扬州整编四师上尉排长。1949 年5 月25 日所在的国民党21 军146 师在上海月浦前沿起义。1952 年到南宁学院读书,毕业后在合江县中教书,1955年回到彭泽。后在村小学教书,1990年退休。

丁德明:1925年3月22日出生,修水县路口柏树下屋人 1945年4月在修水中学读完初中后入伍,任抗日青年军三十一军二〇九师六三九团二营六连三排二等列兵。1946年6月至1949年2月在陆军预备干部管理处杭州青年中学读高中。新中国成立后在全丰、路口等地教书直到退休。

郑正禄:1929年3月9日出生,修水县黄沙乡岭斜鸟崽洞人 原名郑镇禄,1945年2月代替三哥郑镇祈当兵参加抗日。驻防在上高、安福一带。6月,任所在营高慎明营长勤务员。1945年8月,随部队到南昌参加接受日军投降。随后,与武宁战友从南昌经九江、武宁返回修水黄沙岭斜老家。新中国成立后,招亲到黄坳落户务农。 (宋小勇 龙黎明 梁 海 童恢满 摄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