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孙仁贵老师
编者:木力 日期:2013/1/21
|
“看到你们这样精力充沛,年轻有为,真是羡慕。”孙老师每次见到我们,都会如此谦逊地这样说。“这是我的朋友——小陈。”孙老师每次都如此向他人介绍我。“好的,我会过来的。”孙老师每次总是如此爽快地答应帮忙的事情。温和、谦逊、细致、有求必应、对他人从来没有任何要求,这是孙老师给我们的最深刻感觉。 记得10年10月,手里的一部单反相机镜头出现了故障,我着急万分。抱着试试的心态,请孙老师帮忙调试一下镜头。孙老师第二天就告诉我,镜头坏了,可能不好修理。我就问孙老师九江能不能配到适用范围广一点的镜头。孙老师说帮我去市场上看看。又隔一天的上午10半左右,孙老师打电话给我,说在电脑城看到了一款适合的镜头,如果我有时间,可以过去看一下。我马上赶到了电脑城,孙老师早就在门口等着我了。他又不放心,又带着我转了一圈数码区,在另外一家找到了一款合适的产品。孙老师综合对比后,还是觉得这个后来的镜头更加适合一些。买完镜头后,我说也到中午了,要不和孙老师一起去小餐馆吃个饭,孙老师坚持要回家,原来快到中午的时候接到老家的电话,有亲戚来九江看病,准备到他家吃饭,他要赶回去招待一下。当时我真是很不好意思。 记得11年11月,孙老师应约帮忙拍摄一场晚会,那天突下大雨,拍完后又没有车,我与孙老师一合计,准备边走边等车。我俩相互搀扶,共同撑着一把雨伞走到回家的路上。幸好刚出门不久碰到同事的车把我们一起送了回来,而孙老师却没有一点怨言。第二天我上午10点钟到他家里去拷照片,发现孙老师还在家里加紧处理照片,早饭都还没有吃。我就说,孙老师你赶快吃晚饭,照片我自己处理就可以。在我的催促之下,孙老师才简单洗漱一下,开始吃早饭。然而,在吃早饭在前,还不忘给我泡上一杯热茶,打开糕点盒让我吃些点心。我看到孙老师的早餐:八宝粥稀饭,外加花生米和咸菜,再看看瘦弱的孙老师,心里不免一阵酸楚。 我喜欢听孙老师讲经历、讲故事。每次我都会问:拍照这么多年,有没有记忆特别深刻的?他给我讲过九江站刚开通,用胶片机拍第一辆火车出发时的盛况;他给我讲过国家领导人来九江视察时合影,秘书给5秒钟的时间拍照的时间紧迫;他给我讲过98年抗洪连续几天驻堤坝上拍照的义无反顾;他给我讲过在2008年雪灾到高山上拍摄电网工人清理高压线积雪的热血沸腾…… 每当我需要使用照片的时候,孙老师总会毫不犹豫地、一心一意地在他的宝贝移动光盘中慢慢找合适的照片。孙老师也从来不与我们提使用照片的报酬,也从来不要求在照片使用出添加摄影者信息。每次一有使用了孙老师照片的印刷品出来,我第一时间拿着跑到他家,给老师送几本以表谢意。 我喜欢到孙老师家里去走走,特别喜欢看他拍的照片。孙老师总是打开电脑文件夹,把精挑细选的珍藏照片拿出来让我一饱眼福,同时还给我介绍这是什么时候拍的,那个时候他多少岁了。我记忆犹新的是那些翻拍的他二十多岁在云南当兵时候的照片,当天还在给冲锋的战士拍合影照片留念,而第二天那些人都在冲锋中英勇献身。每当孙老师讲起这些照片,言语中充满了无奈和悲痛感,我听着听着,似乎也回到了烽火硝烟的战争年代,似乎也能体验到保家卫国的热血激情。 在看照片时,我总是喜欢问:这张照片是什么时候拍的?站在哪个角度拍的?光圈多少、快门多少、ISO多少?有什么拍摄技巧?孙老师总是一一耐心给我解答。我也喜欢把自己拍的照片拿给孙老师看,请他帮忙指导。而孙老师总是以一种欣赏的眼光看着,并乐呵呵地说:挺不错的,真是后起之秀啊。在孙老师的目光和言语中,我看到的是对我们年轻人的关爱和鼓励,这使得我们年轻一代人受益匪浅,也让我从一个摄像门外汉变成了摄影爱好者。 去年春末,我与孙老师提起了他当年在云南当兵的事情,孙老师绘声绘色的给我讲了好久。我问孙老师这辈子还想去云南看看么?他说他还想去趟西双版纳、昆明看看,他在那里呆了好多年。我还说:我啊,我也好想去那里看看,要不到时候我们一起去那边转一圈怎么样?孙老师说好啊。我心里还在想,孙老师身体这么好,等多存些钱再邀请孙老师去一趟云南。而今一去,已经没有机会。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总是在想:等到钱攒够了,等到有时间了,……而真正那一天到来的时候,我们却早已错过了。 虽然孙老师已经过了退休的年纪,但是他从来不停歇下来。每次见到孙老师,我总会说:孙老师,你就歇一歇,拍照的事情让年轻人去做。他每次都答应的好好的,然而,我还是经常在日报上见到他拍的照片。这种坚强、勤奋,深深地打动着我,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 在孙老师眼里,我们就像孙辈一样,他乐意无私地帮助我们,给我们分享他的经历。而在我们眼里,孙老师是前辈、更是像爷爷一样,我们也总是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听着孙老师的故事乐此不疲。 而今,这一切都将封存在记忆里。而孙老师的精神,在我们生命中多了一份感动,更多了一份美好回忆。 (网名:看 箭)
(原载九江新闻网——九江论坛) |
|
|
|
|